历史百科网

曾国藩四次遇险的故事介绍

曾国藩是一介书生,成为军事集团的首脑,太平军,拯救了清王朝,4次陷入危险,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。
曾国藩(1811-2872)字伯涵、号洗生,1811年11月26日(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)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小山村。他在世的时候,还兼着“中兴第一名臣”的桂冠和“曾剃头”、“曾屠户”、“贼”的骂名。1853年1月,曾国藩作为礼部侍郎担任湖南团练大臣,编纂湘军,成为太平天国强的对手。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变身为军事集团的首领,指挥湘军四处征战,最终太平天国,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。这也使他的名声威信达到顶点,一度担任直隶总督,成为清王朝最可靠的汉族官员,死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傅,名为文正。曾国藩虽然取得了辉煌的个人成果,但十几年的军事生涯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在那之中由于四次遭难而未能成名就回到了黄泉。
第一次、靖港大败
1854年2月,曾国藩已经训练了湘军的水陆兵勇各10营5千人,雄壮地进行所谓的“东征”,在出发时发表了著名的“讨伐广东土匪檄”。但是,这次的“东征”最初并没有顺利进行。他在长沙驻扎的时候,太平天国的西征军石祥祯部已经占领了岳州、湘阴、宁乡等地,兵锋逼近了长沙。曾国藩派遣军队攻击宁乡,损害士兵折将,大败归,初战失败。但是太平军的情报侦查还不清楚,看到湘军的气势很猛,以为清军的主力会来,连夜靖港等地撤退了。曾国藩急忙向岳州派遣军队,扭转湘北败局。在太平军湖北援军大举之际,与湖南太平军一起围攻岳州,歼灭了守军的大部分。湘军水陆伤亡惨重,逃往长沙。不久,曾国藩也到达了长沙,保全了省会。那时,长沙清军“二三千多,只是为了保护积淀”,力量比较弱,而且出征以来多次受挫,将士的心惊吓了胆战,士气低落,“人总要输”,“听到了角和火的光,大家都很吃惊”,整天都在害怕。此后,靖港民团报告说,太平军人数少,缺乏防备,“可以驱赶”,架起浮桥,希望得到湘军的帮助。于是,曾国藩决定对太平军实施反攻,改变当初制定的陆路湘潭攻击计划,4月28日率领大小的40艘战船、800名陆师袭击靖港,幸运地取得了胜利。但是,因为太平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,所以再升天的时候是不利的。风速太快,湘军的战船无法停泊在靖港,只能停泊在靖港对岸的铜官海滨。太平军乘风烧毁了湘军10余艘水师战船。曾国藩对水师的惨败感到震惊,将陆师分成三路进攻靖港,挽回败局。但是,“陆勇看到水勇失利了,心里很害怕”,溃逃了。曾国藩看到士卒倒行逆施,自己凭借剑来监督阵势,在岸边竖起旗子,写着“过旗者斩”。但是湘军的兵败像山一样倒下,士卒从旗帜旁边迂回奔跑。曾国藩因为害羞而愤慨,决定跳楼自裁,死了。幕僚陈士杰,李元度看到他支撑着随从,表情变了,便乘着“小委员”章寿麟的小船轻轻地跟在他身后,不必担心。曾国藩前往铜官渚,章寿麟见他正在寻死,便急忙抢救,并将其背在船上,奉劝陈、李一起回大营。曾国藩靖港大败后,接受了长沙很多官员的参议。他极其悲观,暗地命令弟弟买来了棺材,并准备了自裁感谢老师败北的罪。幸好湘军的悍将塔齐布率陆师在湘潭打败太平军的林绍璋部,取得大胜,咸丰皇帝刮目相看湘军,拯救了曾国藩的生命。
第二次、湖口惨败
曾国藩从靖港逃到长沙后,进行了严格的整军,对战斗中崩溃的营哨兵进行了英勇的一律裁断。长沙整军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。经过新勇招募、整修战船等一系列的整修和补充,湘军再次发动攻势,经过岳州城陵矶和武昌两次大战,给太平军水师以毁灭性打击,夺取了上游重镇武汉。咸丰帝为突然的胜利而昏头昏脑,授予曾国藩兵部侍郎的头衔,命令他迅速东下,攻击江西、安徽的太平军。湘军经历了恶战苦斗,必须尽早休养,但在咸丰帝的严命逼迫下,曾国藩不得不强行继续进攻。在田家镇的一战中,湘军再次重创太平军的水师,基本瓦解。湘军陆师乘胜攻陷湖北广济、黄梅,临江江西九江城。太平军方面,由于上游战局的恶化,石达开再次被任命为西征军务的主持,与督师安庆、猛将罗大纲一起指挥了九江、湖口会战。太平军在九江、湖口防御线的深沟里高筑了垒,坚固的墙出不来,一步也没让湘军前进。1854年12月8日,湘军陆师攻打了九江,拉开了战幕,但是攻击几天都没能攻破城池,形成了相持状态。1855年1月3日,湘军的水师到达湖口的八里江一带,太平军已经严阵以待。两军连日作战,死伤惨重。太平军是为了保护湖口的树,但是湘军也因为太平军的“惊营”战术而疲惫不堪,傲慢焦躁,急于求成。不久,战端又重新开始了。29日,湘军水师赶忙冲击湖口的水卡,切断湖口的竹石达开抓住时机,让将士在湖口再次设置卡片筑垒,建造两座浮桥,在桥下填土,建立炮台,切断敌人的归路,截断内湖、外江湘军水师之间的联系做好了各自击破的准备。同时,他出动20多只小船,围攻了外江湘军的螃蟹大战船。湘军的水师作战时,螃蟹、长龙、贝卡船等大小的战船必须相互配合行动。速蟹、长龙火力很强,但是长龙、快蟹大船无法应对太平军机动灵活的小画袭击战术,败退于九江大营。石达开乘胜对九江城外湘军水师实施了第二次打击,彻底解除了九江的包围。2月11日,石达开下令在月色昏黄、天色昏黄的时候,向放满三十多只引火物的小划火攻击湘军水师,并派出三十多只小划艇乘船围攻曾国藩,搜索曾国藩的家书、奏章、地图、咸丰帝给予他的上谕。在危急时刻,曾国藩再次投水自裁,在幕僚的帮助下,“急忙乘小船进入罗泽南营”。他望江内的水师纷纷溃败,自己惨淡经营了几年的水师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,惭愧心痛,春秋晋国的大将之先
第三次、保护南昌
太平军在九江、湖口大胜后,主力趁着胜利直击湘军的后方,以进军上游为目标,恢复了武汉。湘军的另一个孩子胡林翼此时分管湖北巡抚,要求曾国藩撤回江西湘军的主力,拯救武汉。曾国藩出于政治考虑,害怕被政敌弹劾,害怕受到朝廷的谴责,固守了江西。他驻扎在南康府,与内湖水师相互依存,指挥湘军继续包围九江,只派遣悍将罗泽南救了武汉。湘军前期的陆师2大将军分别是满人的塔吉布和的罗泽南。这时,塔吉布继续攻打九江,吐血而死。罗泽南离开后,曾国藩的手中没有力量的主将。在此期间,在江西省,主要依靠的是被关在南康的内湖水师和塔吉布的旧部(塔的助手周凤山统领)。1855年4月,太平军三克武昌。在湖北军情稳定后,石达开将兵带回江西,乘坐罗泽南掩护湖北的飞机,在江西展开了强大的攻势。1855年11月起,石达开与广东天地会起义军取得联系,连接江西瑞州、临江、袁州等府,围攻吉安府城。曾国藩从九江撤退,让周凤山部陆师驻扎在战略要地的樟树镇,南下谋求救援。但是,曾国藩对能否拯救吉安没有信心,担心省会南昌的安危,命令周凤山在樟树町保护,观察局势。石达开利用周凤山军不稳定的时机,于1856年2月攻克了吉安,乘胜攻克了樟树镇湘军大营。溃兵蜂拥南昌城,曾国藩也只能进入南昌城收拾残局。到了1856年4月,西征太平军占领了江西13府中的8府46县,曾国藩叹息道:“从鄂渚以南到梅岭,贼迹数百里,众号几十万。”。为了拯救江西的危险,曾国藩急忙赶回在武昌城外攻克难关的罗泽南。罗泽南迅速攻下武昌城,为了救主子赶赴城池,却被太平军射杀身亡。就这样,曾国藩所仰仗的湘军陆师2大豪2人丧命,情况越发困难了。过去,国藩保护南昌,文报不通,联系中断,甚至连送到家里的书也不得不用隐语蜡丸变装潜行,尽管如此,发信人还是被太平军识破,被逮捕的人达到了一百人以上。曾国藩后来描写了当时的情况,“一听到春风怒吼,心就碎了,走在贼船上,就在家里流离失所”,“那场战争中,炮震肉飞,血瀑石壁,士饥将困,穷若囚,群疑众侮,积泪增江,夺不掉,什么苦也得不到”他说:“以前被困在彭蠡之中,戴上什么也不能自取灭亡。”。可见曾国藩当时的境遇是多么狼狈。石达开在樟树镇打败周凤山军后,乘大胜直击南昌,可以活捉曾国藩。遗憾的是,当国藩曾经危及南昌城内时,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将石达送回天京,参加了清军江南营的破战,带去了许多太平军,曾经逃出了国藩的死路。1857年3月,曾国藩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,于是奏归化为丁父之忧,并且未等谕来就委派军队去,离开江西回到故乡,从而摆脱困境。
第四次、祁门被包围
1858年7月,曾国藩在家不守制,即奉清帝谕令重山出山,先后命增援浙江、福建,驱石达赣南、湘南,离开主要战场。8月,清廷应胡林翼的疏请,诏曾国藩和胡林翼共图安徽。曾国藩提出了图皖的战略总方针。根据该战略的总方针,曾国藩发动安庆会战,与陈玉成决战,夺取战争的主导权。因此,曾国藩制定了四路进兵的具体计划,一贯执行,不救苏联,经常受到朝廷朝野上下的责难也不动,终于在1860年6月严加包围了安庆。为了便于指挥,曾国藩将营移至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皖南祁门。太平军方面,在清军江南营二破后,领导们制定了在分兵二路合取武汉解除安庆包围的计划,被称为“二次西征”。根据这个军事配置,太平军决定把兵分成五条路线来支援江西,其中之一是攻击曾国藩的祁门大营。1860年12月1日,李秀成带着2万人说:“从羊栈岭突进,示意了休宁的包围,切断了鲍鱼和张两军的粮道。”。李秀成这次攻击,羊栈岭距离曾国藩祁门大营只有60里,给曾国藩带来了巨大的震动。祁门的防守兵力很薄,他周围只有3000多人,但太平军的人很多。当时,曾国藩认为很难命丧黄泉,甚至还写了遗书,将后事适当地安排在弟弟曾国。但是,李秀成这次出兵的目的是“不争这里,而是实际在湖北招兵”,尤其重要的是,始终对“二次西征”不感兴趣,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,输后退出羊栈岭,失去攻击祁门的好战斗机这是让曾国藩穷途末路,捡了一条命。但是,曾国藩根本没有摆脱困境。太平军在皖南的实力优于湘军。1860年12月中旬,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起进攻,曾国藩四面楚歌,再次陷入震惊。他在家里的书里说:“11月以来,奇险万状,屡屡发生波澜。文报不通者5天,工资不通者20多天。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了。之后,曾国藩急忙营救了悍将鲍超,打败了太平军,恢复了食粮道,暂时渡过了危机。但是,在那之后不久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态。1861年3月起,太平军连续攻打祁门营,几次冲破湘军的抵抗,进入距祁门仅20多里的地方,经曾国藩文报,工资中断,陷入绝境。这时,他达到了悲观的极点,在日记里写道:“是忧郁的特甚,晚上竟然睡不着,嘴枯舌燥,心像火一样炙烤,不知道生可乐,死是悲伤的。”在儿子曾纪泽先生的遗言中“这个形势很危急,很难支持。”“眼下形势紧迫,四方梗塞,救济完毕。我知道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黑暗,心情是多么的失望。就在这时,湘军另一个首领左宗棠在江西景德镇一带大败,威胁祁门太平军的后路,撤退包围,曾国藩再次捡了命。至此,太平军的五路援赣战略计划彻底破灭。到了祁门以后,曾国藩一天也没过得很舒服。波澜万丈的战局使他陷入恐惧,总是一天几次地处在惊恐的境地。趁着太平军撤退的时机,他赶忙离开了祁门这个险境。1861年5月6日,曾国藩从祁门出发,10日到达东流,设置在大队停泊江岸的大船上,水师进行护卫。这样的话,就不用担心会被太平军围歼。
这四次遇难没有夺去曾国藩的生命,但指挥湘军太平天国,建立了“绝世之”。但是,和历史上许多有者一样,高震主曾国藩也未能从“兔死狗烹”的命运中逃脱。从天京被攻打之日起,清廷就积极压迫他,提拔部下,扶植,使其地位相当,与他分庭抗礼,达到了分而治的目的。最突出的例子是,曾国藩推行“防河”战略,围剿捻军受挫后,清廷命令李鸿章代替李鸿章返回两江总督的原任。李鸿章在继承了“讨伐”捻事务后,也推进了曾国藩的“防河”战略,取得了成。对于清廷的这种做法,明目人一眼就知道了理由。1868年9月,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。1870年6月,发生了著名的“天津教案”,天津爱国群众杀害了20多个法国殖民地人,烧毁了外国人的建筑。曾国藩在处理此次事件时,对法国侵略者卑躬屈膝,以极其屈辱的条件接受法国人的要求,大大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。一段时间,斥责的声音充满了执党和在野党,爱国官绅不断地听到他的坏话,甚至当面比喻他为秦桧,给他戴上了“奴”的帽子。曾国藩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打击。原本曾国藩的做法继承了清廷的意图,但在全国舆论的强烈压力下,清廷不得不代替曾国藩的罪羊。清廷借此机会再次压迫他,将李鸿章派往“天津教案”。李鸿章对曾国藩以前处理的结果几乎没有大的变动,但得到了清廷的肯定。1870年8月,清廷将曾国藩恢复到两江总督的身边。1872年3月12日,曾国藩在“千夫之指”中,任两江总督,享年61岁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晓峰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曾国藩四次遇险的故事介绍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晓峰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224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