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粽子就是角黍吗?角黍和粽子有什么不一样

粽子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食品之一,想必大家都吃过吧。现在粽子的做法和口味很多,每年都能看到一些不太“传统”的粽子。粽子的名字其实是明清以后人们起的名字,在此之前,粽子被称为角黍。角黍和粽子在制作方法上没有太大区别,只是用料不同,粽子的主料是糯米,而角黍是黄米。它们之间的区别,以及下面角黍背后含义的介绍,一起来一探究竟吧。
1、角黍
据这里的清代县志记载,端午节用艾叶,用五彩线绑孩子的胳膊和脚,吃角黍,喝雄黄菖蒲酒,给雇的妇女和女儿付钱。新的年中时节,称为追节。这句话的翻译是什么意思?也就是端午节,人人头上都戴艾叶叶,这和清明节戴柳枝的习俗是一样的,都是在头上扎一些植物的叶子,系在人的胳膊上和脚上。家里的孩子们。用五颜六色的丝线。据信这是用来驱邪的。
吃角黍就吃点东西。角黍的主要原料是什么?是当地的红枣小米。做法和包粽子基本一样,也是用芦叶包起来。
但它的形状并不是三角形,而是像一个角黍。那么这时候有人会说,这不是小米糊,不是黄粽子吗?事实上,这是真的。但古时候不叫粽子,叫粟子。

说起来,它的做法和粽子的做法是一样的。将黄米和红枣包在藤叶中,用铁锅加水蒸熟。蒸熟后取出即可食用。特点是和糯米一样,具有粘性、甜味的特点,也用到了红枣。
2、为什么不用糯米
理解这个问题,涉及到北方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问题。
从历史上看,南方多雨,更适合种植水稻,也就是水稻,而北方干燥少雨,种植的农作物基本上是高粱豆类和小米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稻。对于水稻种植,由于像南方那样缺乏稻田,种植技术不成熟,古代北方的农村群众吃米还很困难。
而由于交通不便,吃米​​饭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所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,用小米代替大米来做这样的食物。
不过既然是小米做的,确实和正宗的粽子不一样,风格上也有区别,所以这东西只能叫做角小米。
3、制作角黍的意义
此外,端午节这一天,清代县志也有记载:归女、雇候岁女,按时按货给酬。还记载了乡间的习俗,即农妇每月带着秋麦回宁牧家。
注意,上面的“时物”不是食物的错字,看了就明白了。
原来,端午节正是收麦子的时候,出嫁的女儿会把刚收的麦子带一些给生母。因为当时小麦的产量很低,每亩地只有七十到八十斤。小麦做的白面也很稀有,出嫁的女儿思念生母,就会送一些新麦磨成的面粉给娘家尝尝,这时候娘家还会端出时令食品夺回亲戚的女儿。
这个时令的东西可以是麦黄杏,也可以是角黍,可以说端午节有些地方做的角黍,不一定是为了纪念屈原,而是为了回娘家的女儿。
每当看到这些,就会浮现出许多农家妇女背井离乡的温馨画面。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血轻亲的民族,血浓于水。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长生不老?它来自于我们深入骨髓的亲情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粽子就是角黍吗?角黍和粽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7916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