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徽州黟县“徽商”和“徽文化”的发祥地之一介绍

黟县是安徽省黄山市辖县,位于安徽南部,东与黄山区、黄山市休宁县相邻,南与休宁县、祁门县相邻,西与祁门县相邻。北与石台县、石台县,黄山市黄山区相互依存,总面积857平方公里。地处皖南山区,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冬夏长,春秋短,年平均气温15.5℃,年平均气温热月(7月)27.1℃,最冷月(1月)平均气温3.7℃。辖5市3直辖市,2019年常住人口8.3万人。
黟县是“徽商”和“徽文化”的发祥地之一,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。有大量的明清民居、祠堂、牌楼、园林以及西递、宏村等古村落的世界文化遗产。西递、宏村于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2011年5月成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。
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,东经117°38'30'至118°6'之间,北纬29°47'至30°11'30'之间。东起兴岭、罗岭、三福尖至涪陵,与黄山区、休宁县相邻,南至排岭、南马岭、霸王尖、南屏山至桃岭,与休宁县、祁门县相接。西接西武岭,沿钓鱼岭、黄金尖至狼山,与祁门县相邻,北接石门坑、宝龙宫、雪岭、银溪岭至唐地岭,与石台县、黄山区相互依存。首都距市府屯溪54公里,距省会合肥463公里。全县南北最长47.8公里,东西最宽44公里,总面积857.8182平方公里。

黟县地区地处黄山及其南北坡。土地峰岭长,山高谷深,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征。
黟县地貌的发育形式是在地壳变化和外力作用下发育演化的结果。约8.5亿年前,前震旦系地层被晋宁运动完全折叠,形成了黄山的基本地貌剖面,大部分处于随后的上升期。大约在 3.5 亿至 4.1 亿年前,喀里多尼亚时期呈现出巨大的上升趋势。大约在1.95亿至2.8亿年前,印度运动形成了NE向的线性褶皱,形成了NE向的山脉。
从此,黟县地貌基本趋于定型。由于受黄山影响,黟县分为南北两个丘陵区。距今8000万年前的燕山期,主要表现为断层运动,岩浆活动频繁。此时,白年山、大佛堂、三福尖、方茂岭、兴岭五峰以及渔民的胚胎正在亭古地的坳陷带先后发育了县域地貌。近8000万年燕山运动,特别是近200万年第四纪的燕山运动,以强裂缝断续增加、侵蚀构造地形发育、源头河流侵蚀强烈、切入向下,以及侵蚀阶地和地基的发展。
易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。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。冬夏长,春秋短,年平均气温15.5℃,年平均较低气温15.4℃(1976、1980),年平均较高气温16.4℃(1978)。热月(7月)平均气温27.1℃,最冷月(1月)平均气温3.7℃;极端的较高和较低气温分别发生在 1967 年 7 月和 1 月,分别为 40.0°C 和 -12.2°C。春季气温迅速上升,秋季迅速下降,冬季、秋季和盛夏变化不大。
位于县城中心的中山南坡平均气温比北坡高0.6℃。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,海拔每升高100米,年平均气温下降0.5℃。
3月下旬、4月上旬经常出现“寒春”,日较低气温在0℃以下;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低于10℃,连续3~4天阴雨天或4天以上,日照时数连续4天不足2小时,发生概率为58%。 “秋分之寒”常发生在秋季,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0℃,9月中旬前发生的概率为50%。
黟县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中部的中山,分属青衣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。北水入石台县,经黄山市,过太平湖,汇入青衣江;南水经横江、屯溪汇入新安江。
黟县河流发展方向一般为310°-340°,局部方向为南北走向。水系分为三种:放射状,最常见于侵蚀严重的中山,尤其是三福间、百年山和大佛堂地区。明显的;树枝状,是黟县最常见的水系类型,主要分布于低山和高山;网状,主要分布于县城低丘陵盆地。
山区和高丘陵区的河流,河床狭窄,坡度大,流速快,河道浅,悬崖多,一般不宜通航。除清溪河、客村河、漳水河外,均发源于祁门县外。皆发源于黟县,江水皆流出国。全县主要河流有漳水、玉山西、漳西、清溪4条,10公里以上12条,10公里以下117条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徽州黟县“徽商”和“徽文化”的发祥地之一介绍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7745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