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古代大臣上朝手里笏板起到什么作用

3000多年前的商业周期中,朝中有笏,大臣在谒见皇帝时必须携带,一直使用到明末清初,但逐渐被废止。笏上下宽度窄,有一定的弯曲度。具体的尺寸在《礼记》中记载为“笏长二尺六寸,中宽三寸”。按照1尺相当于约20厘米的计算,笏长约50厘米,宽5厘米。
那么,笏板有什么用呢。


一、笏板是身分地位的象征。
笏板的制作材质非常讲究,等级也非常严格,“天子是球玉,诸候是象牙,医生是鱼须文竹,士竹象可也”。也就是说,天子的笏是用美玉制作的,诸侯的笏是象牙,大夫是斑竹笏(为了美观而用鲨鱼鱼皮装饰的),士是用一般的竹木制作的。
笏的等级不仅在材质上,在形状上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。“天子之笏形状方正,不折不扣。诸侯之笏,前屈,圆杀首,后正,即下角方正,意让天子。”。
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象笏。六品以下只能使用竹笏。到了明代,五品以上的官员也可以使用象笏,五品以下甚至连使用笏的资格都没有了。
河南三门峡博物馆现存的两个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质。全长52厘米,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。残片破损,全长只有37厘米,是国家3级文物。
二、笏板是古代官僚的手册。
在《礼记玉藻》中,关于笏的另一个作用,他写道:“在你面前画画的东西,用笏。在你面前制造的东西,要写在笏上。”。也就是说,笏是古代朝臣面君的时候,为了记录皇上的命令和宗旨而使用的。当然,为了不忘记,也可以在笏上写下自己为皇上准备的奏报。
因此,笏是朝堂上众大臣的必备手册。
到了东汉时代,纸张普及,成为记录各种文字的媒介,但笏并未退出历史舞台,而是被官僚们所接受,成为上朝的必备工具。
如果向皇上提交的东西很多,一个笏没有完全记载的话,怎么办才好呢。
此时,官员必须为自己准备“笏囊”,将所有的笏板放入其中,带到朝堂。唐朝的名相张九龄管理部门太多,经常请天子报告,不得已只好拿着“笏囊”早上去。但是,张九岁的人身体弱病多,无法承担重担,只能让随从背负笏囊。因此,有说法认为“笏囊的设置从9岁开始”。之后,不管是否需要,官员们都背着“笏囊”,形成了一种表明公务繁忙的时尚。
三、笏是古代大臣的脸面神器。
在古代的朝堂,最有礼貌,大臣一般无法直视皇上,此时的笏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成为了礼仪工具。大臣们用笏板遮住自己的脸,为了显示自己的龙威,向天上看天子的时候,眼睛看着笏板,向九五尊天子表示敬意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古代大臣上朝手里笏板起到什么作用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9155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