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不同时期恒山名称的变迁

恒山之名的由来是《风俗通》中记载的“恒、常也、万物伏在北方,有常也”。也就是说,恒山位于北方,所以北方的阴始于终阴,这条路是长久的,是永恒的,所以被称为恒山。民间的说法是因为恒山的山势走向侧面,“横”与“恒”调和,古称恒山。清代魏源在《释道北山条阳列二》篇中称“恒山是用恒水命名的”。横河过去被称为恒水。

北魏时代的
李道元把县南的山称为玄岳,不叫北岳和恒岳。结局是:道元死于孝昌三年(527),《水经注》的成书应早于孝昌三年,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浑源恒山并不称恒山。另外,“恒山是北岳,位于中山上曲阳县的西北部”。另外,他还说:“从前的天子巡猎,多从岁十一月到北岳,侯伯皆有汤沐浴邑,自斋洁。周昭王南征不复返,巡凶礼废,邑郭仍跟随。秦斯特井田为以立县,城在山曲阳,曰曲阳。”。
但是,根据北齐人的《魏书・地形志》,恒山周边设置了“恒州”。恒州当时的管辖地被认为相当于现代大同市的范围。当时的恒山有可能指大同盆地东南部的太行山支脉(包括天峰岭一带)。
但是从唐代开始,历史典籍中出现了两座恒山(或北岳),分别是山西浑源天峰岭和河北曲阳大茂山(河北阜平县境)。比如唐代的《括地志》对恒山有两处记载,一处被称为恒山,是浑源。有的地方被称为北岳,河北省有“北岳有五个别名……释家被称为青峰的位置,道家被称为总元洞、天金城、福地山,被称为大茂山,也被称为神尖山”。
宋代《通志》对恒山的记载也有两处,一是浑源,称北岳恒山:“北岳恒山,在城南20里,……”一个在河北,称为恒山:“恒山在曲阳西北一百四十里,即旧阜平的大茂山,也从浑源州发脉,由飞狐岭达曲阳。”宋代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也有两处记载,浑源有“浑源州恒山距离阜平县大茂山三百余里,峰峦相接。盖恒山周三千里,浑源南二十里,曲阳西北一百四十里,实一山也”。曲阳则称“以北岳常山、现在的大茂山、半隶契丹、大茂分脊为界”。沈括所写的恒山实际上是山脉,而不是指山。
《河北省志·地理志》中记载:“天仙山:海拔1870米,钏源,位于唐县和阜平县三县的交界处,历史上北岳,山中原有古寺院,是太行山的历史名山之一。”。
在许多北岳诗文中,金元时代诗人对恒山位置的描写最为具体,指河北大茂山。金代中涌现出了浊音源文人,但是金代的浊音源文人的诗词中没有出现恒山和北岳这两个字。宋金时代的北岳也是大茂山。
明中后期,无论是县志还是诗文,浑源已经开始正式记载恒山的信息,当时河北大茂山也继续保持恒山的地位,发生了恒山之争。根据《宗教辞典》,“恒山位于现在河北曲阳县的西北和山西的交界处,……明定山西浊音源县的玄武山为恒山”。
明顺五年(1461年)写成的《明一统志》:“浊源州……元初改县曰恒阴……”,乾隆四年(公元1739年)完稿的《明史·地理志》中写道:“浊源州,南部恒山,即北岳也,北直曲阳县境。…”在民国首次编纂的《清史稿·地理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浊源州……东南:恒山、北岳、顺治十七年从曲阳移祭。…”这样写道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顺治帝承认“北岳移到浊源”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不同时期恒山名称的变迁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8855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