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寒露节气介绍(历史根源,气象变化)
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节气,秋天的第五节气。斗指戊太阳达到了黄经195°。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提交节日。寒露是晚秋的节令,是干支历戌月的开始。寒露是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。进入寒露后,冷空气南下,昼夜温差大,秋季干燥变得明显。
寒露后,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一定的势力,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,雨季结束。从气候特征来看,寒露时期,南方秋意浓,凉爽、风凉、雨少、干燥。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入冬,入冬。寒露的传统习俗主要是赏红叶、吃芝麻、吃螃蟹、喝秋茶等。
历史根源
寒露是属相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开始。夜晚,仰望星空,代表夏天的“大火星”(天蝎座的心宿二星)西沉。寒露过后,太阳的高度持续下降,气温渐渐下降。与白露节气时相比,寒露的气温下降了很多,地面上的露水也变得更冷了,很有可能变成冻露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凝结”。这个时候,气温比“白露”的时候低,露水多,因为太阳带有寒冷,所以被称为“寒露”。

在我国民间,有句谚语“露先白然后凉”,其意思是经过白露节气后,露从初秋开始略带凉意透着深秋变冷一点的“白露欲霜”。从洁白的露水变为寒冷,生动地反映了气温的下降。随着冷空气的增加,万物也渐渐变得寂寞,秋天是热和寒冷交替的季节。
气象变化
寒露是反映气候变化特点的节气,寒露节气后,白天逐渐变短,夜晚渐渐变长,日照减少,热气慢慢退去,寒气渐渐产生,昼夜温差较大,早晚感觉有点冷。从气候特征来看,寒露时期,南方秋意浓,凉爽、风凉、雨少、干燥。北方的东北、西北地区已经入冬,即将入冬,千里的霜铺,万里的雪飘浮着,和南方的秋天完全不同。
寒露时期露水增加,气温更低。这时,我国有些地区下了霜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发看到晨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知了留有荷。此时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的气温持续下降。华南日平均气温不到20°C,长江沿岸地区也很难上升到30°C以上,但较低气温降到10°C以下。西北高原除少数河谷低地外,候(5天)的平均气温一般低于10°C,用气象学来区分四季的基准测量的话,就是冬天了。
寒露风是寒露节气前后出现在我国南方的气象。寒露风等级的分类以日平均气温、日较低气温、雨天为基础,分为干冷型、湿冷型两种。湿冷型主要是南下北方的冷空气和逐渐南下的暖湿气流相遇,所以通常会出现低温的多云雨天气。特点是低温、多云雨、日照少。干冷型主要是由强冷空气的南下引起的,偏北的风吹,空气干燥,天气晴朗,有明显的降温。特点是低温、干燥、强风、昼夜温差大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寒露节气介绍(历史根源,气象变化)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8662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