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仰韶彩陶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

河北古夷人和中原古苗人的彩陶文化一直持续到5000年前,更准确的是4920年前左右(以西元2000年为基准进行前推,后文)。此后,彩陶的技术似乎突然失去,各民族的陶器一律变成了素纹陶器,几乎看不到彩陶的身影。
为什么彩陶文化突然消失了呢。原因必须从气候说起。
之后的冰期在1万2000年前结束,之后,气候逐渐变暖,与现在的气候相似。9000年前,世界平均气温开始超过现在,8500年前进入温暖期,进入了“仰韶温暖期”。
在仰韶温暖期,世界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°C左右,当时东亚比现在温暖湿润。正是这样的气候,促进了人口的增加,间接地导致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和繁荣。

温暖期良好的气候和充足的资源,使东亚各民族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渔猎民族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,不必担心生存。渔猎部族人口增加后,可以转变为农耕生活,农耕部族人口增加后,东亚各地可以开发原始森林,消化增加的人口。

因此,在仰韶温暖期中,各部落基本上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。“仓实而知礼法”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宗教和艺术。宗教信仰因为精神上的内容多,留下的痕迹很少,艺术可以通过载体传承。
于是我们通过陶器,知道了六七千年前北方的先民把精力倾注在陶器的复杂纹样上。
除此之外,陶器的猪纹、鱼纹、人偶形陶器、各种动物造型的陶器、还有各自雕刻的玉器等,用陶器记录了当时的生活。
但是,到了5000年前左右,仰韶的温暖期结束,气候开始变冷,世界平均温度下降了2-3°C,比现在的世界平均温度低了1-2°C。这种干燥寒冷的气候持续了1000多年,直到4000年前才结束。因为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处于寒冷期,所以这个寒冷期可以称为“尧舜寒期”或者“尧舜小冰期”。
均温下降幅度看起来不大,但影响巨大,温带季风气候区对东亚的影响更为明显。等温线和降水线南移数百公里,原本适合农业的阴山南侧、辽上地区更冷,无霜期缩短,不适合农业,森林也退化到草原。
原本是亚热带气候的关中,中原突然干燥变冷,进化成温带气候。无霜期缩短,降水量减少,农作物经常遭受寒流和旱灾而减产,甚至绝收。除了农业以外,渔业部落也受到了影响。动植物资源减少,采集和捕鱼的收获大幅减少。北方古人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。
这样一来,黄土高原的古羌人、中原的古苗人、河北的古夷人,都没有了足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。他们的陶器纹饰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,连绳文、笼纹、花纹都没有。
生存危机带来的不仅是陶器艺术的倒退,还有频繁的部落战争。
和平消失,战争爆发后,部落男性往往是全民皆兵,原本就掌握彩陶技术的制陶工匠,在数百年部落的争斗中不断牺牲,贵重的彩陶技术也渐渐失去了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仰韶彩陶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8611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