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和艺术特色

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“京戏”、“知花戏”、“掌戏”,是布袋木偶戏之一。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布袋木偶戏、话剧、音乐、木偶制作、服饰、道具、舞台布景等组成的完整艺术。
历史
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它是我国古老而罕见的艺术。南宋盛行于漳州,明末传至广东、台湾及东南亚部分地区。清代中期以来,漳州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木偶剧团,形成了数个流派。其中以“富春”、“复兴”、“牡丹亭”为主,各有特色。两百年来,它已经传承了八代。
布袋木偶戏又称掌戏,是布袋木偶戏的一种。南宋漳州知县朱熹曾颁布《禁戏诀窍》、《限城乡,不征掠财物,以祸福之名装傀儡》。 ”。
明万历《漳州赋志》记载:“元熙十日至十六夜点灯,神社用敖山设傀儡。”清代中期以后,出现了许多木偶剧社,形成了不同的流派。主要有富春、复兴、牡丹亭三个流派,各有特色(后来的牡丹亭并入复兴派)。富春派创始人陈文普和富春派创始人林鹏。

200多年来,已传承7代,富春派最为盛行。清末民初是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鼎盛时期,有各类班级和俱乐部100多个。民国十年前后,陇西、海城等地富春派有恒富春等13班,金同兴等福兴派有5班。民国19年,金同兴受华侨聘请赴塞拉波(新加坡)和缅甸仰光演出3年。抗日战争后,社会经济萧条,布袋木偶戏没落。
艺术特色
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用手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表演,使之栩栩如生,栩栩如生。还可以表演一些人戏中难以反映的动作,具有精湛的技艺、精美的造型等独特的风格。
布袋木偶戏的操作由下而上的双手组成,手掌为木偶躯干,食指支撑头部,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支撑左右臂。有经验的艺术家可以用双手同时表演两个性格和情感不同的木偶。包袋布袋木偶戏特别擅长打斗场面和人物刻画。
传统布袋木偶戏根据旋律、台词的旋律和演奏方式的不同,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流派。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旋律和表演风格。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。唱南方旋律,即木偶旋律,并在演出中使用梨园戏。该剧以京剧风格为主。
现在,随着布袋木偶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,南北两派的特色逐渐融合。
传承价值
从人文历史研究来看,闽台文化原本是一体的。其母系福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台湾布袋木偶戏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。通过闽台文化交流,不仅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,也加深了两岸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。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影响。闽台木偶同根同源,对漳州木偶艺术的发展、演变、历史传承和交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文化价值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和艺术特色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7902.html

赞 ()

相关阅读
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