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竹编的历史和起源

据考古资料显示,人类开始定居后,便投身于简单的农牧业生产,稻谷和黍黍以及猎食的食物有少量剩余,储存食物和饮用水以备不时之需。这时就地取材,用各种石斧、石刀等工具,将植物的枝条砍断,编织成筐、篓等器物。实践证明,竹子脆脆、易开裂、弹性强、易编织、结实耐用。因此,竹子成为当时制作工具的主要材料。
我国陶器也开始于新石器时代,其形成与竹编密切相关,先人偶然发现陶器烧后不透水,可盛装液体。因此,以竹藤篮为模板,将浆料涂抹在篮子的内外,形成竹藤体。在火上煮熟制成器皿。随后,人们直接用粘土制成各种形状的胚胎,不再使用竹编。不过,我还是很喜欢竹藤的几何形状,所以我模仿篮子、篮子、垫子等纺织品的图案作为装饰,在半干状态下印在陶瓷表面。
殷商时期,竹藤编织纹样繁多。陶瓷印花图案上有方格纹、米形纹、流苏纹、波纹等图案。春秋战国时期,竹子的利用率扩大,竹编逐渐发展为一种工艺。
战国时期,还有一个专门研究竹编技艺的人,那就是泰山。
战国时期,楚国的编织技艺也得到了高度发展。出土有:竹席、竹帘、竹棚(竹箱)、竹扇、竹篓、竹篓、竹篓等近百件。

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。 1980年,我国考古学家在西安出土了底部有花纹的“秦岭铜马车”。据专家分析,这种格纹是在当时竹席编织的格纹基础上融合而成的。
此外,竹编也被熟练的工匠改造成儿童玩具。元宵节自唐代就在民间流传,宋代盛行。一些政要经常邀请灯艺师制作精美的灯笼。其中之一是用竹条将骨头绑起来,并在周边粘上丝绸或彩纸。有的甚至用竹丝织成装饰​​。
龙灯起源于汉代,盛行于宋代。龙头和龙身多以竹条为内骨,龙身上的鳞片常用竹丝扎成。
还有一个小人气节目叫“竹马戏团”。自隋唐以来一直流传至今。喜剧节目与马有关,如《昭君出故宫》等。演员们骑的马都是竹子做的。
明初,江南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多。竹席、竹筐、竹盒等都是竹编工艺。尤以竹编最为出名。益阳水簟始建于元末明初。
到了明代中期,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,编织越来越精致,还结合漆器等工艺,创造出许多优质的竹编工具。如收藏书画的颜料盒、首饰的小圆盒和食物的大圆盒。
“褐漆竹编圆盒”是明代官员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。
明清两代,特别是乾隆以后,竹编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。竹篮在江浙一带已经出现。
从 19 世纪末到 1930 年代,竹编技术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。竹编工艺和编织花型不断完善,汇集了150多种编织方法。
1937年后,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,竹编艺人放下竹刀,转而从事其他行业,只有少数艺人住在古庙里,继续着这种竹编工艺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我国竹编手工艺逐渐恢复。 1950年代以后,竹编艺术开始适当分配到工艺美术行业,走入艺术殿堂。技艺精湛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,其中一些人获得了“工艺美术师”和“高级工艺美术师”的技术职务。曾获“我国工艺美术”、“我国竹工艺”等荣誉称号。
1990年后,浙江嵊州、四川省青神县、曲县随后被列为“我国竹编之乡”。
进入21世纪后,竹编技术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并遭遇滑坡,其编织技艺成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然而,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艺术,新的作品也在慢慢涌现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竹编的历史和起源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7895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