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

丧礼是人结束生命后,由亲友等举行的哀悼、纪念和感谢的仪式。主要有太平间、丧葬、吊唁、葬礼、请喇嘛为死者念经、救度死者、祭祀死者等程序。蒙古人的丧礼礼仪在元、北元(明)、清700多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,加上各地的自然、经济、文化条件不同,丧礼礼仪也各不相同。 .
停柩
蒙古族葬礼有其独特的习俗。临终时死在床上的人,是不允许在床上休息的。烧完七炷香后,穿上“旧衣服”。子孙将祭果放在头前,子孙跪拜。然后,为死者洗手和洗脸,然后将他们带出窗外。停止棺材并哀悼三到七天。其间,亲友纷纷献上水果以示纪念。对于老死者的祭品,外人可以将他们抓起来带回给孩子吃,以求“长寿”。有些地方有给老人留饭的习俗。
守灵
蒙古族有护神之礼,但没有穿白孝的规矩。葬礼当晚,唱一首挽歌,多是抒发悲痛,欣赏老人对子女教育的厚爱,赞美已故老人对子女的无限爱,节奏委婉而哀伤。葬礼上,没有花哨的衣服,没有鲜花,没有欢声笑语,没有问候,没有贴春联和年画。


出殡
出殡时,死者的长子抬着棺材。如果没有长子,次子可以承担责任;没有孩子的可以由年轻一代的男性亲属携带。在葬礼上,准备了一棵“玛尼树”。它是用一把刀切开的柳枝。上面挂着一块方形的白布,上面写着。
埋葬后,这棵树被放在坟墓上。早春、雨季或结冰时,一些摩尼树生根长成大树,被认为是吉祥的。埋葬三天后,又增加了一个带土的圆形坟墓。过去,老人死后,要请喇嘛念经,每七日一次,最多七十七四十九日,以救死人。每逢清明节,都要给坟墓添土,以示有后人。
墓地也不一样,有家族墓地,全村共享墓地,喇嘛有寺墓。僧人无后者,异常死亡者不入古墓。死于肝炎、肺结核、“病”的,一律火化。
禁忌
蒙古族有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,历史形成了“村里有事就动,一个人有事就帮忙”的良好氛围。当一个家庭去世时,全村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大事。不管死者是否和自己一起躲藏起来,不管有没有抱怨,他们都参加了葬礼来帮忙。每当家里有人去世时,他们必须向村民报告他们的悲痛,但不要说“死”字;他们应该说“成佛”、“变成天堂”、“躲在云盾”、“去天堂”等。表示尊重。
人死后,用白布遮脸,严禁猫跳过尸体。哈达遮脸,气喘吁吁时打开浮标,放黄油、炒饭或金子;他嘴里含着锻造、宝石、钱币等物品,等到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,他伸出手,将钱币放在了手中。
祭奠
村民收到葬礼后,不分白天黑夜,按时为死者送上肉、蛋、饼、奶等供品。献祭时,应向死者鞠躬,死者也应与他们一同鞠躬。较好不要在死去的女人和亲人旁边哭,通常被称为生者的眼泪会在去阎王庙的路上变成死者的河流。河流大会增加了凡人之旅的难度。
100礼期间,家属不剪发、不剃头、不招待、不招待客人、不举行婚礼,途中不招呼亲友​​。埋葬后,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祀,直到七十七天和四十九天是之后的“七”。百日内还有一种祭祀,蒙语称为“宝音威勒德胡”,意为祝福。此外,除夕或正月初一,长辈必须烧纸祭祀。
丧服
死者穿着丧服。丧服为黑白新布,无扣,系腰带。拖鞋鞋底饰有莲花刺绣。穿丧服必须是村里的老人穿的,家里一定要给钱作为酬劳。穿丧服的人还要剃掉男性死者的头发和指甲,梳理女性死者的头发,戴上死者的所有首饰,除了那些按照遗嘱留给孩子的首饰。
棺木
棺材有立式和卧式两种。棺材入棺时,若死者为平民,应仰卧。如果是喇嘛,他应该右侧卧,右手放在头下,左腿放在右腿上。不能立即下葬的,必须由与死者关系良好的老人保管。
参加葬礼时,先开窗,用秫秸或芦苇做窗框,再用斧头砍断,将窗框模型带到墓地烧掉。一般来说,尸体必须抬过窗户,不能抬过门,这意味着生者和死者不能走同一条路。
棺材放在马车或推车上时,平躺时头部应朝北,站立时面部应朝外。棺材抬到坟墓时,大儿子举着写有“洪水、马、尼、帕、米、胡”字样的横幅带路,沿途不准停车。如果必须停放,不能放在地上,必须现场搬运。死者使用过的工具、衣服和被褥,应从窗外取出并焚烧。老人去世后,还有衣服和被褥被拆下来给孙子使用,寓意继承福祉和长寿。
酒席
葬礼结束后,有一场盛大的宴会,蒙语称为“宝音”,村民们都来吃“宝音”餐。大多数人宰牲畜做“肉粥”,如果死者不杀生做“阿木斯”(奶油稀饭),饭一定要准备好,较好有剩菜。不过,遗体不能在家里过夜,必须在当天分发给村民。在“宝音”宴上忌醉酒打架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灵武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灵武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7668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