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清统一台湾之战的时间和过程

施琅大军抵台后,郑氏无力抵抗清军,只好投降,结束了对台湾22年的统治,台湾成为清朝版图。康熙帝决定留在台湾,在台湾设立台湾,辖台湾、诸罗、凤山三县,属福建省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6月14日,施琅率领战舰300余艘,水手2万余人,仍从铜山起航,次日清晨,战舰一艘艘抵达国外澎湖。 16日发生小规模海战,双方均有伤亡。 22日,清军分三路出击,与郑军决战,施琅亲率主力主攻中路。
清军趁着“风利舟快,瞬息飞驶,居上风上流之势,压攻挤击”,一次,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激战,郑军大败。刘国轩带着剩下的小艇逃回台湾。澎湖是台湾的门户。它一倒,台湾就失去了屏障。
由于程氏集团的政治,清在时,赢得了台湾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拥护。施琅派人到台湾劝刘国轩投降。刘国轩见大势已去,派兵控制郑氏统治集团,郑克双、冯锡范无奈只好请降。
7月13日(9月3日),施琅率军。后来在刘国轩的大力鼓动下,郑克双于7月15日(9月5日)向施琅投降,8月18日(10月8日)剃发易服,郑朝正式灭亡。
在澎湖海战中,清军之所以取胜,除了装备精良的战舰和将士的勇猛外,更重要的是对战斗的正确指挥。清军水师施琅“严控军阵,精通阵法,尤精水战,通晓海上风情”,因此在指挥上有许多独到之处。

在渡海时间上,他一反传统在东北风季节渡海,选择了西南风开始的6月中旬。有人问这是为什么,施琅说:“北风昼夜猛烈,今日攻打澎湖,一战未胜,风吹船散,何以我们打仗?夏至前后二十多日,风轻夜静。聚在大海,看争吵,立下大,只需七日,便成。 ”
这个选择遭到姚启盛等人的强烈反对,施琅却不为所动。实战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,保证了清军水师在发动总攻前安全停泊。
郑克双投降后,清争论是否要将台湾并入其版图,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立在海上,治理和防御成本不小,建议放弃。最终,施琅基于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,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其版图。
清朝后,施琅坦诚发言,说明利害,得到工部尚书李炜、工部尚书苏白、工部尚书赵麟等人的赞同和支持。都察院左御史。正因如此,康熙皇帝决定留在台湾,在台湾设立台湾府,辖台湾、诸罗、凤山三县,属福建省管辖。
台湾与厦门联合派官管理。并派兵八千驻守,设将军一员,尉官二人。台湾就这样重新统一到清朝中央的管辖之下。
据《天妃咸圣录》记载:施琅攻打澎湖时,到了八尾岛,岛上没有淡水。清军在退潮后挖沙,找到淡水饮用。
妈祖还告诫清军“二十一日必得澎湖,七月可得台湾。”在与郑军决战之日,清军将士也看到了妈祖的出现。施琅认为是妈祖保卫了清军的胜利,因此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康熙皇帝赐予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,以保国保民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纳雅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清统一台湾之战的时间和过程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纳雅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5538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