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武昌起义的背景

武昌起义,又称1911年第一次起义和第一次武汉起义,是指1911年10月10日(农历1911年8月19日)湖北武昌发生的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叛乱,也是1911年革命的开始。
黄花岗起义失败后,以文学社和工金社为主的革命者决定将目标转向长江流域,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新的武装起义。经过革命者的努力,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(清宣统三年)成发动。
起义的胜利逐渐导致清朝的结束,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民国,这是亚洲和我国走向共和国运动的开始,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。
武昌起义的背景

思想条件
冀末,何子元、邱凤嘉等人率先创立新学派,消除了顽固保守势力的干扰。随后,清迫于形势的压力,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,于1905年底颁布了新的学制,废除了科举制度,并在全国推广了新的学校。1909年,地方科举考试中断后,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。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,为随后的辛亥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有价值的思想进步和创新人才。
社会条件
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,由于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,人民抵抗继续,革命者继续发动武装起义。1906年,清拒绝“预备立宪”,这从根本上加强了皇室的权力,大多数立宪主义者对此极为不满;1908年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。年仅3岁的宣统爱新皇帝觉罗溥仪即位,其父在封为摄政王。
1911年5月,清宣布内阁名单上有九名满族(其中七名为皇族)和四名汉族。被称为皇家内阁。立宪派感到失望,一些人加入了革命党。为了获得外国支持和维护其统治,清将广东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等地的贸易铁路收归国有,然后将其给外国,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人民抵抗运动——护路运动。
文学学会和进步联合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开展革命宣传工作,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,积极准备起义。1911年初,两个团体的领导人秘密会面,为起义做准备。文学学会会长蒋义武是革命军的临时总司令,联席会议的孙武是参谋长,文学学会的机关是临时司令部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纳雅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武昌起义的背景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纳雅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5219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