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百科网

大鲵娃娃鱼濒危的原因有哪些

娃娃鱼又名大鲵,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种群状况
由于大鲵的经济价值高,过度捕捞作为食物越来越重要,加之河流被污染,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大鲵的数量也因此大大减少,资源匮乏。很多地方已经枯竭,甚至濒临灭绝。
我国大鲵资源的急剧减少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。陕南的秦岭、巴山、米仓山是我国气候最适宜、野生大鲵数量最多的地区,20世纪80年代初,大鲵资源还十分丰富。还是很有钱的。多见于汉中市山区河流中。
1990年前后,汉中市大鲵数量急剧减少,1991年,刘世峰等人发现大鲵资源储量仍然较大,存栏量达2.2万至2.3万尾。但是今天,天然的大鲵几乎已经灭绝,江河溪流中再也见不到大鲵了。
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曾经盛产,50年代桑植、大勇、慈利3县每年收购和出口大鲵5万公斤,80年代后大鲵资源迅速减少。 2006年至2008年,罗庆华等根据分布面积和资源量调查,仅存野生资源2001头。

山西省大鲵资源量在70年代后期约为10吨,1994年急剧下降至2吨左右,部分江河溪流大鲵资源绝迹。
在河南伏牛山,大鲵曾是当地两栖动物的优势种。20世纪70年代以前,大鲵几乎分布在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溪流中,80年代后期仅见于高山溪流。很难及时看到它的踪迹,2010年的调查证明没有大鲵的分布。
贵州东部武陵山区曾是大鲵的主要产区,溪流、河流中常有大鲵出没。20世纪80年代,大鲵资源储量锐减,仅零星分布,大部分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岩溶地下河中,这些地下河不易被发现和探索。
安徽万山南部和大别山区自然环境优越,大鲵曾经分布广泛,资源丰富。1994年,安徽省渔业局对全省大鲵资源进行全面调查,发现大鲵有36.5 .到56.2吨大鲵,却以惊人的速度下降。可见,我国大鲵野生种群数量锐减,物种资源几近枯竭。
濒危原因
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很强,迁徙能力是动物中最差的一种,它们的栖息地隔着高山、湖泊和河流,所以我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地区都不一样,这就造成了。变得相互之间繁殖变得非常困难。
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,如砍伐森林、修建水利设施等,因栖息地被占而造成局部灭绝。自身的生物学因素,如自然繁殖困难、苗木成活率低等。
人为的过度捕捞和偷猎。大鲵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3.6亿多年,证明大鲵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,大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始分布区都趋于枯竭。

大鲵分布区生态环境总体较好,区域经济发展滞后。
20世纪80年代起,吃大鲵在广东及东南亚地区流行,导致收购价格奇高。大鲵的黑市交易继续猖獗。 90年代,全国各地非法贩卖大鲵的案件多起,大鲵数量惊人。
21世纪初,随着大鲵人工驯化繁育政策的放开,大鲵产业化蓬勃发展。大鲵发芽更好,繁殖能力更强。产下的后代身体更强壮,更适合繁衍流入各种人工农场。
大鲵资源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水体污染,直接影响到大鲵的繁殖,造成不育,同时也减少了大鲵栖息的小鱼小虾的数量。
例如,20世纪80年代中期,皖西地方溪流中常见成年大鲵,但大鲵幼苗却很少见;但在人迹罕至的山涧源头,水质未受污染,大鲵幼苗。有时仍然可以看到。由此可见,造成大鲵野生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。

严正声明: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纳雅 自行上传发布关于» 大鲵娃娃鱼濒危的原因有哪些的内容,本站只提供存储,展示,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。请读者自行斟酌。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留言并加以说明。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。同时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:作者:纳雅;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reedefine.cn/wenzhan/12273.html

赞 ()
我是一个广告位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